以小剧场建设带动文旅融合发展的秦淮实践

    发布时间:2021/1/20 9:05:49 来源:中国旅游报

          南京市秦淮区把小剧场建设作为转变区域气质、赋能城市发展、讲好秦淮故事、带动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,统筹谋划、对接资源、推进项目、整合营销,积极加快小剧场建设,初步打响了“秦淮有戏”品牌。

          小剧场,相对于大剧院而言,具有规模小、投入小、场景小等特点。小剧场运营灵活,布局可集中可分散;剧目短小,受众可市民可游客,特别适合像秦淮这样面积不大、人口密集、寸土寸金,但文化底蕴深厚、文旅产业发达的老城核心区。近年来,南京市秦淮区把小剧场建设作为转变区域气质、赋能城市发展、讲好秦淮故事、带动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,统筹谋划、对接资源、推进项目、整合营销,积极加快小剧场建设,初步打响了“秦淮有戏”品牌。

          一、深刻认识小剧场的大意义

          认识上提高站位,行动上才能高度自觉。小剧场空间虽小,地位作用却不小。它一头连着文艺创作、文化惠民,一头连着文旅消费、文化产业,兼具事业产业双重属性,肩负着宣传思想工作“兴文化”的重要使命任务。

          对南京而言,作为中国东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、文化大省江苏的省会城市、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、国内唯一的世界文学之都,既需要南京博物院、南京图书馆、南京保利大剧院、江苏大剧院这样“高大上”的地标性文化设施,也需要小剧场、小书店、演艺吧、转角·遇见这样接地气的亲民化文化场馆。

          对秦淮而言,这里是天下文枢之地,文学之都的重镇,2019年秦淮区创建成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,2020年夫子庙步行街又创建成为首批全国示范步行街,正在开展南京战疫情、扩内需、稳增长“四新行动”计划,推进国家级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、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、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区、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“四区同创”,作为促进新消费的重要引擎、繁荣夜经济的重要抓手、融合文商旅的重要载体,小剧场建设正当其时,势在必行。

          建好小剧场、让居民群众不出远门,少掏腰包就能看到自己想看、爱看的高质量剧目,是践行“以人民为中心”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,是满足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,是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,也是衡量一个地方公共文化服务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尺。

          二、科学谋划小剧场的大布局

          建设小剧场不能一时心血来潮,贪多求快一窝蜂,也不能总是畏难不前,瞻前顾后不迈步,需要认真长远规划,科学谋篇布局,统筹利用资源,用好有限空间,写好“小小螺蛳壳里做道场”的大文章。

          一是高起点做好顶层设计。秦淮区提出“四区同创”的目标,制定《秦淮河畔小剧场群三年行动计划》《太平南路演艺街区建设实施方案》,对小剧场的整体布局及重点区域、周边业态、功能配套作出安排设计。邀请国家文化科技创新产业服务联盟操刀,策划夫子庙—老城南板块文商旅融合提升,对包括小剧场在内的新消费场景进行整体设计。

          二是高水平制定空间规划。重点开展“一带一片一中心”建设。“一带”即正在建设的秦淮河畔小剧场群,“一片”是正在提升的太平南路演艺集聚区,“一中心”为正在推进的南部新城江苏省文化艺术中心。秦淮区梳理并开放沿秦淮河的文博场馆、园林景点、历史街区、河厅河房、公共空间等近30处载体资源,布局建设秦淮河畔小剧场群,与江苏省演艺集团共同打造以紫金大戏院、江南剧场、人民剧场为核心的太平南路演艺集聚区,形成夫子庙老城南景区与新街口商业街区南北呼应、联动发展的空间格局。同时,在推进项目开发建设、街区改造提升、园区业态调整、城市环境整治等工程中,规划预留小剧场空间;鼓励支持市属、区属国有文旅集团、驻区企业、社会机构在秦淮河、明城墙沿线的绿地游园、办公楼宇、老厂房、老园区等拓展建设一批新型室内外载体,通过3D投影、全息影像、5G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,打造多元、立体、开放的演出空间,与文采书屋等近百个“转角·遇见”文化驿站,科举博物馆等近30个文博场馆,晓书馆、古籍书店等近百个最美书店、24小时书房一起,串点连线成片,编织起覆盖全区的文化服务和文旅消费网络,成为秦淮全域旅游的一道独特风景、风雅秦淮的又一鲜明标识。

          三是高质量推进项目建设。按照“提升一批、建设一批、改造一批、规划一批”的思路,对德云社、恩剧场、瞻园、芥子园等11个已建成空间的现有剧目及常态化演出进行优化提升。戏院里、小西湖、长乐剧场等15个在建空间明确主题特色。位于夫子庙核心区的戏院里项目,以数字技术为支撑,打造集沉浸式实景娱乐、古风市集、主题街区等多业态于一体的文商旅融合街区,于2020年10月开街,数字沉浸式娱乐项目《上元灯彩图》将于2021年春节前推出。长乐剧场设在秦淮非遗馆,目前已完成设计,省演艺集团的戏曲名家将定期演出,戏迷票友看戏追星又有了好去处,同时集中展示秦淮代表性非遗项目,重点开发相声、评话、白局、古琴等“本土”演艺品牌。白鹭洲公园打造以世界文学之都为主题的沉浸式演出,2020年7月推出大型沉浸式演艺项目《风雅秦淮水岸行》之“桨声灯影文都行”,大受市民游客欢迎,正在进行调整优化。小西湖地块策划以反映老南京市井生活为内容的沉浸式演出。由省演艺集团、夫子庙文旅集团合作打造的愚园沉浸式剧目《金陵幻夜·意境愚园》于2020年7月18日正式首演,市旅游集团在甘熙故居大板巷街区的小剧场已建成,全沉浸演出《南京喜事》于2020年9月26日正式推出。南部新城、中华门外等5个小剧场项目正在加快规划建设,中华门外文旅合作项目已经签约,完成了大型沉浸式剧目《长干里》的第一轮策划。太平南路演艺集聚区携手演艺网络科技公司,共同打造集线上平台、线下演艺于一体的演艺空间。

          三、积极培育小剧场的大品牌

          品牌就是知名度、竞争力,好品牌有较高的辨识度、认同感,代表着强大的市场号召力和社会影响力。秦淮历史上就是一个自有腔调的地方,拥有众多大大小小的IP,是出品牌的金矿富矿。区委全会提出把秦淮作为一个大IP来塑造,作为一个大景区来打造,作为一个大艺术品来看待,作为一个大园区来管理。这个大IP就是“风雅秦淮”,需要许许多多小IP、子IP来支撑。2020年3月28日举办的“全域旅游再出发”活动,对外发布了“秦淮有戏”品牌,设计了品牌LOGO,签约了一批项目,吹响了把秦淮小剧场做出特色、做出亮点、做成新IP、做出不一样的集结号。

          首先,讲不一样的故事。深度挖掘“一城一河”,科举、报恩、非遗、郑和文化“1+4”故事线,打造以内容为核心的江苏网络文学谷,创作《歌鹿鸣》《长干里》等7部“秦淮故事”系列小说,推出话剧《风雨秦淮》、越剧《桃花扇》等优秀剧目。目前,《长干里》《歌鹿鸣》两部小说正在影视化转化,《秦淮人家》电视剧举办了剧评会,大型电视纪录片《秦淮河》即将在央视播出。夜泊秦淮、秦淮礼物、秦淮小吃、夜宿秦淮等系列子IP逐步成熟,为小剧场提供内容和串连支撑。

          其次,建不一样的平台。借力秦淮文旅产业招商联盟,用融合的思路、众筹的办法,筹备组建秦淮小剧场联盟,搭平台找伙伴,打破区域、身份界限,打通国内国外、区内区外、政产研学各方资源,拿出最优质的载体,携手最专业的伙伴,对接最优秀的团队,统筹区内外剧场设施、内容生产、中介机构、衍生品制作等演艺产业链各环节资源,建立横向区内外、纵向省市区联动的信息交流互通平台,推动信息互通、资源共享、合作共赢,促进演艺项目和人才更好落地。目前,利亚德集团已着手对乌衣巷、李香君等项目进行策划。B站、抖音策划团队已介入愚园新一轮沉浸式剧目剧本策划,并逐步推进芥子园等演艺项目的策划和实施。重点打造“城市记忆”项目,把它作为小剧场建设的总抓手,从南京城市起源地越城遗址出发,串联门东门西、夫子庙、熙南里等区域,再向南京辐射,将自然人文资源进行故事化、体验化、产品化,多媒介、立体化讲述“世界文学之都”故事。通过“城市记忆”串联,形成由一个大IP串联的N个子IP,成为激发南京文旅消费的新亮点、促进文旅商融合的新集群,打造创意经济数字化转型的“南京样板”,做出引领文旅新消费的“秦淮示范”。

          再次,办不一样的活动。通过造节办会,传播营销,为小剧场引流变现,让秦淮每年6000多万的旅游人次,1900多场的演出场次,转化为现实消费力,实现旺丁又旺财。一是造节,让秦淮好“戏”连台。结合秦淮灯会、节假日、黄金周等,策划“秦淮戏剧节”“灯光艺术节”“网络文学节”,以及戏剧、音乐剧、儿童剧、话剧展演季、大学生演出季等各类节展活动;争取全国、全省、全市性演艺节庆活动在秦淮举办;吸引世界知名、国内一流的戏剧、文学、电影电视作品等在秦淮首演、首映、首秀。二是办会,让秦淮“戏”出名门。继续策划“桨声灯影里的大咖故事会”第三季,举办小剧场高峰论坛,邀请业界名人大咖研讨交流,为秦淮小剧场建设问诊把脉,出谋划策,共觅商机。三是营销,让秦淮“戏”名远播。实施“秦淮有戏”统一品牌运营,开发文创衍生品,形成对外统一标识。以“互联网+”思维,建设“秦淮有戏”中心票房,推进秦淮小剧场演出票线上线下统一销售,实现票务销售、宣传推广、整合营销、戏剧路演等多元功能。推出“白天看景,晚上看戏”“来秦淮看戏”等营销语,依托南京周、创新周、金洽会、融交会等节展活动进行品牌推介,开展事件营销,研究儿童、票友、青年群体等细分市场,开展精准营销。与江苏大剧院、南京保利大剧院等联合推广,在抖音、今日头条等新媒体平台广泛传播,不断扩大“秦淮有戏”的品牌曝光度、认知度。通过挖掘故事线、设计旅游线、推出产品线、打造消费线,四线并举,打通小剧场运营的奇经八脉,实现可持续发展。

          四、努力涵养小剧场的大情怀

          如果说产业思维、商业逻辑解决的是小剧场可持续的问题,那么事业情怀、社会责任解决的就是小剧场的公益性问题。小剧场有其自身特点规律,培育期较长,一般至少三年,有的更长,甚至要贴本。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心、足够的耐心,给予一定的前期投入。同时,不能只算剧场本身挣不挣钱的经济账,而要从是否提升区域品质、带动客流经济、推动文商旅融合、形成品牌价值等溢出效应来全面、综合、长远地看,要算大账、算长远账、算整体账、算综合账。所以说做小剧场要有好耐心,更要有大情怀。

          一是要有志存高远的追求。区委提出了“特而精、最南京”的目标追求,就是要把秦淮所有的产品,包括小剧场,做成精品,做到一流,做到极致,做到能够代言南京、代表中国、走向世界的水平。

          二是要有温暖人心的内容。在融媒体时代、新技术应用、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大背景下,小剧场有了更多可能的内容场景和更大的发展空间。充满想象力的创意,炫酷的技术加持,把故事用更加有美感的方式表达出来,可以让真实的东西更加有温度,产生炫酷的画面感、更高的参与度和新的共情。比如小西湖片区,正在进行小规模、渐进式的老城更新,商量着办的方式、共享空间的理念被群众广泛认可。目前正在策划一台沉浸式演出,改造后的小西湖就是剧场,街巷空间既是舞台,又是看台,原住民既是居住者又是剧中人,讲身边人,演身边事,演员、观众置身其中,满满的代入感,真实的体验度,一定会给大家带来不一样的感受。

          三是要有便民利民的实惠。群众看戏,既图在家门口方便,少花钱便宜,还要合胃口高品质,小剧场的建设为满足群众就近优惠看好戏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。

          当然,小剧场建设不会一蹴而就,还有这样那样的困难、问题需要克服、破解,比如,部分场地不符合相关消防标准,前期研发投入高、载体建设和运营维护成本较大、资金难以平衡,优质剧目创作生产难,后期运营不易等。只要坚定改革的思路、找到创新的办法、保持实干的精神,就一定能解难题,求突破,开新局,让小剧场做一个、活一个、火一个,在秦淮落地生根,开花结果。

    (作者单位: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政协)

    网站地图|法律声明|联系我们|客户服务|集团网群
    Copyright©山东文旅集团有限公司技术支持:鲁网网站备案:鲁ICP备09023214号-22